

文化名人168

提及《二泉映月》,很多人就會想起著名二胡作曲家和演奏家盲人阿炳。然而,卻少有人知道同為盲藝人的二胡演奏家孫文明。顏維琦和李嬌共同撰寫的這篇文章,為我們講述了孫文明的故事——
孫文明是近代江南有名的民間藝人,生于1928年,4歲因病失明,憑借自身極高的音樂天賦和對二胡的癡迷,通過諸般創新將二胡演奏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遺憾的是,他留下的樂曲和技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成絕響。如今,上海音樂學院汝藝老師歷時多年系統整理孫文明的二胡藝術,將他的藝術首度完整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孫文明全版作品首度公演
活躍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間二胡演奏家孫文明,在二胡表演藝術和二胡樂曲方面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對二胡藝術的貢獻完全可以和劉天華、華彥鈞(阿炳)兩位二胡界泰斗級大師相提并論。然而,他的名字長久以來卻鮮為人知。
孫文明其名為何不彰?汝藝認為:"一方面是時代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社會中充滿著對舊社會的控訴和對新社會的歌頌。阿炳的《二泉映月》,流露著受舊社會壓迫的底層盲藝人的思緒情感,符合當時的時代情緒,得以廣泛流傳。而孫文明的音樂更多的是一種純音樂性的悠揚婉轉,對這樣一位藝術大師的全面認識有時需要經過時間的發酵。"另一原因則是,他的技巧太高,非一般人能夠掌握。汝藝說:"爐火純青的技藝使得孫文明已臻'自由王國'。而這樣的自由帶來的結果就是'無跡可尋',大多數人因此畏難而退,所以孫文明傳播至今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孫文明在演奏二胡
孫文明青年時曾跌傷右手臂,所以他的持弓方法與眾不同,這對當年的入室弟子林心銘可謂一大挑戰。"孫老師會把二胡夾在雙腿之間拉,他有的曲子會把'千斤'綁很高,有的又不用'千斤',這導致把位很大。所以當時我遇到大跳把時,音準便很難掌握。孫老師運弓虛實兼用,變化多端。以《夜靜簫聲》一曲為例,他用虛弓模仿洞簫音色,至今少有人能像孫老師這般奏得惟妙惟肖。"
1961年,上海音樂學院錄音室曾錄制孫文明親自演奏的9首二胡曲目。1980年,林心銘整理出《孫文明二胡曲集》。如今,汝藝繼續著孫文明二胡藝術的整理研究工作,將于近期完成出版孫文明的全版二胡集和演奏錄音。孫文明的作品,很多有錄音沒有譜子,給復原工作增加了極大難度。《二琴光亮》這首曲子,雖然只有兩分多鐘,卻尤耗心力。怎樣用一把琴演繹出兩把琴同時奏響的效果?汝藝曾百思不得其解。后來,他發現秘密就藏在"千斤"里。千斤是胡琴類樂器獨有的部件,孫文明對"千斤"的使用非常靈活,通過"半千斤"的方式,汝藝終于破解了《二琴光亮》的謎題。
孫文明的畫像
如今二胡演奏和教學主要依循的是作曲家和教育家劉天華所創立的現代二胡學派體系。劉天華基于西方音樂理念為二胡制定標準和規范,使二胡得到快速發展。作為民間藝人的孫文明,可貴之處恰恰在于突破了這種標準和規范。"他在音樂創作時從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但絕不刻板承襲,模仿前人,而是在接受傳統熏陶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音樂個性和風格。由于不斷對二胡演奏的新音色、新技術、新表現手法發展開拓,孫文明的作品充滿著質樸清新的情韻,又透露出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編輯 李平凡)
最新黄色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