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將相·中國宰相053

文 蔡桐珊
文彥博(1006年—1097年),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年間,他一共經歷了四代帝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將入相五十余年間,美譽無數,德高望重。
文彥博年少時,就懂得用紅豆和黑豆來記錄自己一天下來所有的對與錯。紅豆代表做了正確的事,黑豆則相反,以此警戒自己的一言一行,磨礪心志。這種嚴于律己的習慣漸漸在他身上生根發芽,后來當他位居高位時,依然能認清自己,拿捏自如。

唐繪畫中的少年文彥博(中)形象
安守本分?講究禮數
在宋仁宗生病期間,眾臣擔心他會一夜暴斃,可仁宗膝下無子,如果不趕緊選定繼承人,恐會引起奪權之戰。
于是文彥博與其他大臣一起建議宋仁宗盡早確立儲君。仁宗聽后,就立了英宗。后來,英宗登基,他十分感激文彥博:"朕之立,卿之力也。"
文彥博連連推辭說:"陛下能夠當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舉薦儲君是我分內職責所在,何功之有啊!"
英宗接著說:"但此事是由你提議的,所以我還是要感謝你。"
從擁立英宗這件事上,文彥博深知自己是為社禝安危出發才那樣做的,無論皇帝怎么感激,做臣子的都應該安守自己的本份,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挾恩自重。
到了神宗熙寧二年,陳升之任宰相,文彥博擔任樞密使(最高軍事長官),神宗以文彥博身為朝廷重臣,資歷老,功勞大,便把陳升之的座位安排在他后面。文彥博對此堅決不同意,他說:"自我朝建立以來,還沒有樞密使坐在宰相之前的,這個先例我可不能開。老臣雖然年邁,但是這點禮節還是懂的,不能因為我而亂了朝綱。"說完,便坐落到宰相身后。
對待原則,他絲毫不含糊,不退步,文彥博就是這么一個知規矩、懂禮數、守本分的人,正是得益于這些處事秘訣,文彥博的官場之路才變得更加開闊和安寧。
剛柔共存,賞罰分明
文彥博做文官政績頗多,做武官也不失剛毅之氣。

文彥博畫像
一次大雪之夜,文彥博與友人飲酒到深夜,值班的士兵心有不滿,就把府內的木欄折斷用來烤火。當下人將此事稟告文彥博時,在場的友人都驚慌失色,文彥博立馬救場:"沒事,天氣實在太冷,烤火取暖也是人之常情。"隔天,文彥博重罰了那個鬧事的士兵,并將他開除。
細想一下,如果當時直接懲戒士兵,一來有失顏面,二來恐怕會激發矛盾,所以當場按停最為合適,但決不能姑息養奸,所以,事后懲戒也算是殺雞儆猴。
心胸開闊,力薦賢才
文彥博任益州太守時,曾經給仁宗的愛妃送過"燈籠錦",御史唐介以"結交宮掖"之名,參去了文彥博的官職。
后來,文彥博做了宰相,當有人向皇帝提議起用唐介時,文彥博不計前嫌,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舉薦:"此人為人正直,提出的意見多數也很中肯,是御史的合適人選。"
以文彥博當時的地位,如果他反對此事,皇帝也會給他幾分面子。但他不計前嫌,愛惜人才的作風,贏得了皇帝和朝廷官員的贊賞,也使他能在四面楚歌的官場上,得以長壽安生。
眼光長遠,未雨綢繆
做官謀政績,要有好眼光,如果沒有深謀遠慮,難免經常陷入水來土掩的尷尬境地,文彥博就十分擅長未雨綢繆。
有一次,文彥博負責運送糧餉到鄜州,發現那里的道路十分破舊,便命人及時修補,并屯了很多糧草在那里,當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舉的深意。后來西夏元昊率兵進攻鄜州,看到鄜州城內嶄新的道路、充足的糧草,便撤軍折返。

文彥博負責運送糧餉(油畫)
縱觀文彥博的處事之道,有一種參透人性的自然,有一種深諳因果的從容,有一種鐵肩道義的責任。他的一生,是縱橫官場之人的生活教材,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標桿。
【作者簡介】
蔡桐珊,土生土長的潮汕分子,一個升級為人妻和人母但依舊懷抱一顆文藝心的妙齡辣媽。我愛閱讀、愛音樂、愛寫作,一切與美相關的,都歡迎附體我身。世事多變,我自隨遇而安,告別朝九晚六的辦公室生活,回歸柴米油鹽的世俗日子,相夫教子之際,心中不斷敲響警鐘,勿忘自我進步。于是重操舊愛,揮舞筆墨,不!是十指在鍵盤上狂浪,我將把豐富的精神世界轉為平臺上的流量好文,與更多人共勉。
(編輯 王斌)
最新黄色网站